摄影师于聪,学习与95岁的家相处
摄影师于聪常与时尚媒体、年轻明星合作,却被一栋上海老建筑所吸引。从北京迁到上海后,他住进这栋老房子,还投资了一批来自现代主义鼎盛时期的家具……对他来说,家除了可居住,亦可阅读。
黑石公寓
果真是“黑石”打造?
这栋老房子位于上海复兴路1331号,虽命名为“复兴公寓”,但坊间都叫它“黑石公寓”(Blackstone Apartments)。它落成于1925年,为6层高钢筋混凝土结构,呈现出折中主义建筑风格:科林斯双柱、古典主义线脚、一座门廊顶部构成的大型露台……
即便上海有许多“欧式”建筑,它仍让人过目难忘。它的正对面坐落着一座现代化的上海地标——由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设计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。
新与旧的冲突,不同文化的融合,组成了上海的城市底色。
● 折中主义:折中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,或自由组合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。他们不讲求固定法式,只讲求比例均衡,注重纯形式美。图源《China Press》
黑石公寓如何得名?坊间传说是“由于建筑填充墙体和部分构件采用黑色石材”,但这没有充足证据。而黑石公寓的创建者,却是一位叫J.H.Blackstone 的美国传教士。
● 黑石公寓曾经的泳池照片,图源 《Shanghai Sunday Times》
Blackstone先生希望将它打造成当时中国最奢华的酒店之一。按照设计方案,大楼包含31间套房,其中大型套房20间,内设4个房间、厨房及储藏室;另有中型套房3间,小型套房8间;配置有泳池、餐厅、舞厅、屋顶花园等等;甚至还提供电梯、中央供暖和佣人服务。
● 黑石公寓现状 © Hozwee
它还承担展览、会议等现代酒店的功能。1926年2月23日,这里曾举办一场由“美国大学妇女联合会”发起,旨在讨论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内男女平权问题的会议。
虽然随着历史变迁,大楼已不复当年的繁华,却依然挺立着,组成上海独特的城市景观。
摄影师于聪
家,是他与世界连接的通路
摄影师于聪选择在这里落脚。身处时尚圈,他刻意保持了跟“名利场”的距离。而“家”这个大工程,则载着他对生活的热情,成为他与这个世界发生连接的通路之一。
一身素白的空盒子
● 于聪,时尚摄影师,与媒体、明星等合作。
● 于聪为《VOGUE》等杂志拍摄大片
推来他家的门,眼前一室简静、素白。“我天生对太光鲜的东西比较疏离,喜欢更纯粹和简约的东西。”他所谓的简约,首先表现为色彩信息的统一。
譬如这个家,素白的基底,加上深浅变化的木色、石色和棉麻本色,人在其间会自然安静。
公寓的前身是亦安画廊。“画廊搬走后,这里真成了一个‘空盒子’。”对于彼时决心从北京搬来上海的于聪而言,再完美不过。
空间和装饰都无须改动,唯一增添的只有卧室与书房间那道软性屏风。公寓的西面与北面保留着原始的大开窗,整个白天都通透敞亮。靠近复兴中路的北窗外,尽是梧桐树构成的四季风景。
“我其实很爱下午坐在客厅里,阳光从西面洒进来,”窗外是老建筑颇带童话感的橘色烟囱顶,层叠交错、延伸远去。
投资家具,而非金融
于聪身边朋友也有人更习惯将所得投入金融洪流,用财富搏财富,“我如果有这部分预算,还是会选择把它投入到这种实实在在的、每天能跟它发生关联的物件”。
他迷恋皮埃尔·让纳雷(Pierre Jeanneret)与夏洛特·佩里安(Charlotte Perriand)所设计的家具。这两位设计师是建筑大师勒·柯布西耶重要的合作伙伴。
● 设计师(从左到右):勒·柯布西耶、皮埃尔·让纳雷、夏洛特·佩里安
“喜欢这种美学的时间很长了,七八年前开始从小件器物入手,到后来开始收藏他们的家具。”有的设计师灵感来自情绪迸发,有的设计师灵感来自科学思考,能击中于聪的自然是后者。
● 他们为昌迪加尔项目里设计的家具,超过100种。经典的藤编椅面,让人在夏天感觉透气的同时,冬天不会太冰冷。图源网络
“当年Pierre Jeanneret和柯布西耶一起在印度昌迪加尔做的那个城市项目是很理想化的,而这批家具是作为那个项目的一部分衍化出来的。
我相信它们的很多角度、切面都是有数据的严密演算和分析的,不是那种拍脑袋想设计一个漂亮家具的轻薄想象。这点很吸引我。”
于聪有时候在家,会把这些椅子换着一把、一把坐过去,发现即使是同一款式,每把椅子的形状、构造、材质还是有细微变化。这一刻,人也似乎跟时间、历史和这个世界发生关联。
而在满屋子Pierre Jeanneret标志性的藤面椅之外,他私心却最钟爱书房中那张Jean Prouvé的Day Bed。“我经常出差,工作强度也大,没事时就想待在家里。我时常躺在这张榻上,翻翻画册,真的很放松。”
最好的装饰,是可阅读的
于聪在这个家的不同角落和区域都陈设了各种符合自己爱好的物什:非洲的人面石雕、法国沉船里打捞起来的石器、日本来的漆盒,甚至是家中的香薰都是用自己属意的器皿装了天然的檀香木、桂皮、生姜……
家中的艺术品则是他对本质追求的另一层面表达。作为摄影师,于聪很早就为日本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批摄影师的作品所惊艳,也早早就开始了对这一系列摄影作品的系统收藏。
“那是日本摄影的黄金年代,也是亚洲摄影在全球范围内最具话语权与影响力的年代。而我喜欢他们的作品,不光因为画面,我喜欢透过这些画面,在自己脑中重构出那个隐藏在背后的时代面貌。”不是全景,而是片段,但正因是吉光片羽的捕捉,才显得尤为真实与诚恳。
于聪特意在自己最爱的Day Bed上方挂上了这张须田一政的《烟花》。“须田的画面一般都有一个比较具体的对象,这张作品却相当抽象,让我感觉安静。”
思考之力
跨时空谈一场“恋爱”
事物的意义不是被赋予的,而是被思考出来的。
书桌隔壁的墙上挂的是一张需要仔细看的小小的铜版画,亲笔签名:乔治·莫兰迪(Giorgio Morandi)。即便在“莫兰迪色”已然成为“网红”的当下,于聪还是愿意拨开表层,再往内里走一步。
“我去过莫兰迪的故居,那里非常狭小,他那些著名的瓶瓶罐罐就在他的小卧室里,静默着。
天才高迪在设计出那么多华丽大作后,留给自己的卧床宽不过1.2米;在柯布西耶面积敞阔的故居里,浴缸大概只能供他坐着沐浴……“这些大师,对于自己生活的思考,或许最后又都回到人类最本质的状态中去?”
每个人最终都要找到一条他与这个世界相连接的路径。“首先是第一眼的感应,那一眼你和这件物品是否能建立连接, 这很重要。但第一眼的连接可能会有很多,随着时间推进,你对它们逐步去深入地了解,有些连接就此断裂,有些却不断加强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可能不再喜欢它,但我也有可能疯狂迷恋它……”
这说的真像一段感情。没有谁是完全孤立存在的,于聪通过一间房子,连接起自己与世界。
在“家”这个宏大的命题身上,
于聪将不疾不徐地,
从自己简洁、有序又层次丰富的视角出发,
永葆热情、不断凝练地走下去。
你喜欢这样的家么?
更多内容请关注《安邸AD》四月刊
摄影 | 隋思聪(室内) 、Hozwee(建筑)
造型 | Yann Song
撰文 | 陈思蒙、Halleywood
编辑 | Yann、Kevin Ma、Halleywood
封面设计 | Linke
推荐阅读
AD+公众号
微信ID:ADChina2018
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
安邸AD+小程序电商
快快扫二维码
进入店铺进行选购吧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国际权威家
居生活杂志
▼ 点击“阅读原文”购买这本《安邸AD》3月刊